金股配资
2024年,或将成为承载IPO市场变革、券商投行业务洗牌的历史性节点。
截至12月30日,2024年IPO撤否数达到436单,创下历史最高纪录。强监管压力倒逼IPO企业主动撤回,全年撤否项目中主动撤回的占比接近99%。
一位投行人士认为,当前的IPO节奏在未来三到五年或将成为常态。
受此影响,保荐市场僧多粥少,不少中小机构“无项目可做”。据同花顺(300033)iFinD数据,年内全行业仅31家券商有IPO承销保荐收入,合计金额仅为去年同期的五分之一,12家头部券商占据超八成市场份额。中小投行不仅项目储备少,还面临高撤回率带来的执业质量风险。
IPO常态化收紧下,券商投行往何处突破?北交所成为众多企业与投行眼中的“香饽饽”,年内超八成拟上市辅导企业选择北交所,中小券商也抢占了不少机会。与此同时,港股IPO环境逐步宽松,内地企业和内地券商合力赴港上市成为新常态。
从大排长队到主动撤回
据同花顺iFinD数据,截至2024年12月30日,年内IPO共撤否436单,较去年同比增长50%。全年IPO仅50家过会,不及去年五分之一。
撤否企业中,绝大部分为主动撤回。据银柿财经统计三大交易所数据,年内IPO撤否企业中,主动撤回的有431家,在全年撤否中占比接近99%。随着排队企业主动四散而去,IPO排队“堵车”局面也有所纾解,截至2024年12月30日,沪深京三大交易所IPO排队企业共207家,较2023年底的551家减少超六成。
分板块来看,创业板成为IPO终止“重灾区”,年内创业板有151家企业终止审核,占比达到35%。主板位居其次,共132家企业终止审核,占比30%。一位投行人士向银柿财经表示,创业板、主板撤否密集,主要原因还是上市规则修改后,业绩不达标的企业只能主动撤回。
今年4月30日,沪深交易所发布《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》等九项配套业务规则,新规要求主板上市最近三年累计净利润指标从1.5亿元提高至2亿元,最近一年净利润指标从6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;创业板上市最近两年净利润指标由5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,并新增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的要求。
行业分布上,光伏、半导体、动力电池、软件和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撤否密集。有业内人士提到,这类热门行业近年来产能迅速扩张,行业竞争激烈,部分企业存在盈利能力不足或业绩波动较大等问题,导致IPO过审率降低,也有不少企业因业绩不满足要求主动撤回材料。
从交易所问询内容看,业绩波动、毛利率、募投情况、信披质量、研发投入、关联交易、定位问题、收入确认、突击分红等问题是终止的IPO企业在问询过程中被频繁提及的主要问题。
从时间维度看,2024年上半年,延续2023年“827新政”的寒意,294家IPO企业撤否,其中二季度达到高峰,单季度撤否208家;下半年,累计撤否132家,撤否节奏明显放缓。一位投行人士认为,随着不达标企业陆续主动撤回,当前的IPO节奏在未来三到五年或将成为常态。
马太效应渐显,中小投行“受伤”重
IPO撤否潮之下,券商投行业务受到明显拖累,中小投行受影响尤甚。
据同花顺iFinD数据,截至2024年12月30日,年内仅31家券商有IPO承销保荐收入,合计承销保荐费42.04亿元,仅为去年同期所有券商承销保荐费收入的五分之一。
其中,中信证券(600030)(600030.SH)全年承销保荐收入达到5.64亿元,位列第一;另有华泰联合证券、国泰君安(601211)(601211.SH)等11家年内承销保荐收入也过亿,上述12家券商合计承销保荐收入34.63亿元,在今年全行业IPO承销保荐收入中占比超过八成。
从保荐项目来看,全年共100家IPO企业成功发行,其中中信证券保荐11单,中信建投(601066)(601066.SH)保荐10单,华泰联合证券、国泰君安等7家也各保荐超5单;上述9家券商合计保荐62单,已经占据全年IPO发行量的近三分之二份额。除了头部券商外,也有投行实力强劲的民生证券,在年内IPO发行项目中保荐了5单。
一位投行人士向银柿财经表示,中小券商一般没有太多IPO项目储备,IPO收紧后新项目就更少了,很可能在未来几年都面临没有项目可做的情况。
无项目可做的同时,中小券商还面临项目高撤回率带来的执业质量风险。2024年7月,中证协修订《证券公司保荐业务规则》,将项目撤否率纳入保荐代表人A类分类名单;9月,中证协修订《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》,其中明确提到,如保荐项目被否决、撤回,投行将被扣分。
虽头部券商项目基数大、撤回数量多,但项目数量少的中小券商项目撤回率明显更高。据同花顺iFinD数据,年内有14家券商IPO项目撤回率100%,其中撤回数量最多的是中原证券(601375)(601375.SH),年内保荐的6个项目均撤回;其余太平洋(601099)(601099.SH)、湘财证券、华林证券(002945)(002945.SZ)、西南证券(600369.SH)等多家全年仅保荐1个项目又遭撤回,撤回率同样是100%。保荐数量较多的头部券商,整体撤回率则在50%~60%之间。
上述投行人士指出,相较于头部券商,中小券商的项目整体成色参差不齐,也是失败率较高的一个原因。撤回率过高确实会对监管考核造成一定影响,也将倒逼投行严筛项目。
北交所成“香饽饽”,跨境上市有机会
IPO常态化收紧下,投行去何处寻找突破口?多位投行人士向银柿财经表示,目前内地IPO业务中,北交所已是重心;此外,港股IPO环境逐步宽松,部分券商发力动作明显。
据同花顺iFinD数据,今年以来,共365家企业公告IPO辅导备案,其中公开了拟上市板块的183家公司中,拟在北交所上市的达到149家,占比超八成。
中小券商抓住了不少机会,多家中小券商新增辅导项目数量居前。如开源证券年内新增10个北交所IPO辅导项目,位列第一;东吴证券(601555)(7个)、国投证券(6个)、中泰证券(600918)(6个)、长江证券(000783)(5个)等也有多个新增北交所辅导项目备案。此外,头部券商如国泰君安、申万宏源(000166)也各新增9个北交所IPO辅导备案。
IPO企业为何扎堆北交所?有业内人士指出,北交所上市标准对企业的财务要求相较于沪深交易所更加宽松,考察指标更多元,审核效率也更高。此外,北交所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的绿色通道,能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。
对此,券商投行也积极抢占战略高地。开源证券此前就在其年度策略会上表示,将紧紧围绕“一流北交所特色券商”和“最佳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商”的战略目标,坚定服务实体经济、服务中小企业。
另一方面,今年以来,港交所IPO回暖,一批重点布局跨境业务的券商投行也分得一杯羹。今年4月,证监会提出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,其中明确提出支持内地企业赴港上市;10月,港交所与香港证监会共同宣布进一步优化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,已经在A股上市的企业,如果符合一定的条件,在香港交易所申请上市时可以进入快速审批流程。
多家内地企业已经完成“打样”。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,年内在港交所上市的内地企业达到58家。其中,“先A后H”成为热门范式,2024年12月26日,宁德时代(300750)宣布将赴港上市。而年内已成功在港交所上市的有美的集团(000333)、顺丰控股(002352)等多家A股龙头;“弃A转H”的企业也不在少数,如内地美妆品牌毛戈平,自2016年起两次向上交所提交招股书未果,今年1月,毛戈平撤回A股上市申请,转战港股;12月正式在港交所上市,成为“港交所国货彩妆第一股”。
这些港股IPO企业背后不乏内地券商的身影。年内在港交所上市的58家公司中,由中金国际(香港)担任主承销商或参与承销保荐的达到17单,中信证券(香港)10单,华泰金融控股(香港)6单,海通国际5单;中信建投(香港)、国泰君安、中银国际等多家内地券商香港分公司,年内也参与多个港交所IPO项目。
毕马威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组主管合伙人刘大昌指出,中国内地旨在改善整体资本市场,着重于提升已上市公司的质量,因此A股明年的IPO活动预计将保持平稳。寻求上市的中国企业或将转向香港,不仅能善用港股通机制与A股市场建立的紧密联系,并能透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接触更多国际投资者。
此外,也有不少券商正在并购重组业务方向寻求突破。一位中型券商投行人士认为,并购业务对中小券商来说性价比凸显:“一个并购项目如果带配套募资,收入也有可能达到做一个北交所IPO项目的水平,但流程会更短金股配资,现在市场上机会也多。”